李焯芬院士於澳科大談「中國水資源與水環境」

2024/03/14

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資助的科技大師講座「中國水資源與水環境」,3月13日下午在大學D座禮堂成功舉辦。本講座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李焯芬院士主講。澳科大李行偉校長致辭,隨後為李焯芬院士頒發聘書及致送大師講座集紀念品以表示歡迎並感謝李院士為澳科大師生作專題演講。

李行偉校長(右)為李焯芬院士頒發聘書

講座伊始,李院士用日常生活中的水災、旱災的典型問題引入了關於水利的工作問題,並將其分為四個主要課題 —— 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水污染日趨嚴重。在李院士的講解下,我們瞭解到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集中於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水資源分佈不均兩個因素。對此問題,李院士提到現在大多用開採地下水的方案予以解決。但地下水超採嚴重的問題會導致地下水下降,產生地裂縫。李院士認為,針對水資源短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從根本上解決。

緊接著,李焯芬院士用黃河、黑河為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節水型社會的實踐意義。首先,李院士向我們解釋了黃河流域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而用具體的數據與圖表告訴我們如何對流域進行初始水權分配。這不僅保障了黃河的不斷流動,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發展。而黑河則是利用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資源,黑河下游胡楊林再現生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李院士向我們介紹了近年來有關節水型的社會政策不斷出台,各地的水資源利用效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李院士講解中國水資源與水環境

隨後,李院士講解了水土流失的問題。在李院士的介紹下,我們瞭解到從1998年起,黃河及長江中上游開展植被重建工程的鴻圖 —— 沙漠變綠洲、植草機械化、防風林建起。這項工程通過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重現了多個地區植被的勃勃生機。而針對洪災問題,各地都採取了廣建堤壩的措施予以應對。李院士也對未來生態改善工程提出了展望,希望在未來中國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好。

在問答環節中,一位同學問到了有關北方農村滲水井是否會造成污染的問題,李院士向我們解釋這種井一般情況下並不會造成污染,而一水多用的行為也可以控制污染的問題、降低污染的可能。講座在提問環節之後圓滿結束,同學們在這場講座中拓寬了對中國水資源見解,並對國家水環境的未來有了更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