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講座「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於2024年5月8日下午在大學 D 座禮堂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同位素地球化學家李獻華院士主講。李行偉校長致辭歡迎並感謝李獻華院士為澳科大師生做專題演講。
李行偉校長(右)向李獻華院士(左)致送紀念品
講座伊始,李院士表示,地球上隕石坑很少的原因是地球存在大氣圈和顯著的地質作用,並由此引出了月球和地球之間的簡單關係。為了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發展新的技術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人們開始通過觀察、探測和採樣來研究月球。李院士把月球的探測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並通過中國、美國、蘇聯在相關領域的計劃介紹月球探測的發展歷史。
李獻華院士主講
接著,李院士展示了清晰直觀的月表元素分佈圖,根據這些元素分佈的不同將月球分為三個單元。他著重表示,阿波羅所帶回樣品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阿波羅登月採樣不僅是人類歷史的一大步,也是月球和行星科學發展的一大步。李院士還講述了有關月球表面的知識,並介紹月球上沒有任何生命痕跡,不含活生物體、化石或者天然有機化合物,只有月表初露的三種岩石。
李院士亦向大家闡釋了月球撞擊坑年代學,他表明可以通過撞擊坑展現的型態來判斷其形成的年代,並再次重申了阿波羅計劃對於月球研究帶來的重大意義。李院士展示中國目前收藏的阿波羅月岩樣品的清晰圖片,並通過親身經歷具體解釋了這些樣品的保存現狀。
最後,李院士講述了月球演化歷史中的兩個關鍵問題:沒有發現40億年以前和30億年以來月球地質活動的可靠科學證據成為了當今月球演化中的難題,即「一老」和「一新」的科學問題。通過介紹月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月壤的組成物質,他介紹了嫦娥五號採樣點的特點和月壤樣品特徵。李院士介紹了他參與的嫦娥五號的相關會議,並回憶起當時備戰和實驗分析的場景。李院士認為月球探測過程仍存在著國際化和技術上的挑戰,並呼籲大家積極加入月球探索。
新偉浩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為本次講座的支持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