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講座」系列講座之「從分子設計到超分子組裝、納米結構和功能特性的調控來實踐能源、材料和生物醫學的應用」於2025年4月16日下午在澳科大 D 座演講廳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副校長、著名無機化學家任詠華院士主講。在講座開始前,由澳科大副校監、校長李行偉致詞,並由李行偉校長向任詠華院士致送聘書及紀念品。
李行偉校長向任詠華院士致送紀念品
講座伊始,任詠華院士通過生活中用電這一平常事,向我們引出今天講座的主題,並簡單介紹了光催化技術模仿光合作用,利用光來驅動氧化還原反應,展現出其巨大的應用潛力。任詠華院士向我們闡述了光催化技術在以下兩個主要領域的應用。在能源領域,該技術可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而氫氣燃燒僅產生水,形成綠色閉環能源循環。此外,也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石油化工產品,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作出貢獻。在醫療領域,光動力療法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通過引入光敏材料,在光照下產生單線態氧等活性氧物質,可精準殺死癌細胞,尤其適用於皮膚癌、鼻咽癌等淺表癌症患者。此外,發光材料也在生物成像標記方面嶄露頭角,能夠幫助醫生更精準地切除癌組織,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和不必要的去除。
任詠華院士主講
隨後,任院士向我們詳細講述了分子組裝與材料性能調控的研究。研究聚焦於通過控制分子間弱相互作用,實現對分子排列和材料特性的精準調控。以鉑配合物為例,改變配體可使分子在室溫溶液中發光並呈現不同顏色,還能選擇性檢測特定離子,用於生物成像和生理過程監測。此外,由金屬-金屬相互作用導向扁平分子的不同排列方式,會顯著影響材料顏色和光學性質。通過改變溶劑成份和溫度,可調控分子間距和相互作用,實現在溶液中顏色與發光顏色的變化。她也介紹了用於 OLED 應用的發光含金配合物。這些成果為能源、材料和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新突破。
在問答環節中,有同學提出含鉑材料甚麼時候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任院士指出,她的團隊已經開發了相關材料,並且希望在未來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同時,任院士鼓勵大家不論研究什麼專業,都要認真學習,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通過廣泛的學習,產生新想法。另一位同學提問光誘導電荷轉移,任院士解答,在光激發下,電子從金屬轉移到配體,中間涉及電荷分離,導致產生光電導性。
新偉浩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為本次講座的支持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