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烜院士談「小行星與生命起源及地球防衛」

2025/04/10

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講座」系列講座於2025年4月9日下午在D座演講廳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院士主講「小行星與生命起源及地球防衛」。澳科大副校監、校長李行偉致辭,並向葉永烜院士致送紀念品。

李行偉校長向葉永烜院士致送紀念品

講座伊始,葉永烜院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2025年的重大太空任務,重點提及「天問二號」將前往小行星 2016 HO3 執行探測任務。他詳細說明了任務的時間線:預計於2025年發射,歷時約一年抵達小行星表面,展開近距離探測與樣本採集,並於2027年前後返回地球。此後,「天問二號」還將繼續飛往彗星 311P ,開展後續探測工作。這一系列規劃充分體現了我國在太空探測領域的系統性佈局與前瞻性思維。

葉院士主講

隨後,葉院士介紹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的「隼鳥號」探測任務。「隼鳥號」曾成功前往糸川小行星進行探測,圓滿完成多項科研任務;而「隼鳥二號」於兩年前從小行星 Ryugu 帶回的樣本,更為國際小行星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也為我國「天問二號」任務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參考。

最後,葉院士強調了小行星對地球可能構成的威脅。他借助「托里諾量表」 (Torino Scale) 提醒大家應正視小行星撞擊風險。葉院士還提及2029年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將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並展示其軌道示意圖,讓大家直觀了解此次接近情況。這一案例進一步突顯近地小行星對地球的潛在威脅,警示人們需加強對這類小行星的監測與研究,以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保障地球安全。

在問答環節中,有學生提問:「太陽系考古有何現實意義?」葉永烜院士回應指出,小行星中蘊藏著多樣的礦產資源,有些甚至含有豐富的水分,這些都對人類未來的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與積極意義。

講座現場